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中国下一步经济成长最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中国,健康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本文旨在新的国内外金融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裕的资金支持,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投资体制,完善投资市场,提高投资效率,开拓中国健康产业稳健成长的新局面。

 

[关键词]    健康产业;    金融风暴;    投融资政策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3周年,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为明显的成就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普遍明显的提高。我们仅以平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为例:1978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68.0岁,2000年上升到71.4岁,2005年更进一步上升到73.0岁,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5.4岁高出7.6岁。[1]其中,北京市的平均预期寿命1990年为72.86岁,到2007年则上升为80.24岁。[2]1981年,全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34.68‰,到2007年降低至15.3‰。北京市的数据则从1981年的11.1‰下降到2007年的3.89‰。上述数据一方面表明了中国改革30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成果明显地表现在国民健康与保健水平的提高上,另一方面也充分地显示出当代中国在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进程中,健康与保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民的根本需要。

  • 健康产业的界定

健康产业(Health Technology),顾名思义,就是维护和保持人们健康的产业。那么,什么是健康呢,按照传统的健康观念,所谓健康就是指身体的无病状态,只要不患疾病就是健康。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健康理念与生命哲学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申明“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3]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这一重新定义,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的健康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要注重生理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不仅要身体无病,更要精神愉快,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正是基于对健康状态的这种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健康状态的10项标准是: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适应环境,应变能力强;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体重适当,体态匀称;眼睛明亮,不发炎,反应敏捷;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有光泽,无头屑;骨骼健康,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4]显然,要保证达到这样一个健康标准,仅仅停留在无病无痛的状态是远远不够的。现代人的健康观应该是“内慧外秀”的全面健康与整体健康。

正是从这样一种健康理念出发,所谓健康产业就绝不仅仅是传统的医药卫生产业,而应该是与人的整体健康相联系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总称。根据胡琳琳、刘远立和李蔚东等人所作的研究,将健康产业定义为旨在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一系列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5]而这一产业链和产业群依然处于一个开放的格局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产业还会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概括地来讲,健康产业,可以是指涵盖了从事医疗、制药、保健、医用生物制品、养生康复、医疗器械等产业的总称。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看,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然而,如果就健康产业的融投资来讲,我更为偏好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林顿和布什两任总统经济顾问保罗·皮尔泽(Paul Zane Pilzer)在其《新保健革命》(The New Wellness Revolution)一书中对健康产业的划分。在这本书中,保罗·皮尔泽提出了“保健产业”(wellness industry)的概念,并对传统的医疗卫生产业(他称为“疾病产业”)和保健产业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疾病产业(sickness industry)是事后对罹患疾病(从一般感冒到恶性肿瘤)的病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目的不外乎治疗疾病的症状或治愈疾病。而保健产业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没有疾病缠身)提供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衰老或防患疾病于未然。保健产业与传统的医药卫生产业的最大区别是其更注重以主动、提前的方式处理健康问题,提高生命质量,而非仅仅是在健康问题出现之后进行修复。其中,他所谓的“保健产业”主要包括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健身业、健康信息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健康产品的销售业等。这些产业的特点都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为目标的,因此保罗称保健产业是“通过做大善事来取得大财富的一个世界上最好的产业”。[6]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健康”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有病和无病的划分,而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当成功的男士角逐于高尔夫球场,职场上的金领丽人沉溺于深度肌肤护理时,他(她)们所追求和享受的是对整个身心的放纵,和对一种更惬意生存方式的体验,基本上与防病治病无关。保罗·皮尔泽对疾病产业与保健产业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人只要活着,就有可能生病,无论穷富,都无可幸免,所以有道是:生老病死。而和富人相比较,穷人患病的概率高,痊愈的可能小。常常为了治病倾家荡产,最后却落得个人财两空。因此,疾病产业更多的是面向穷人,是要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而保健产业更多的是面向高收入阶层,不仅防患于未然,更是要锦上添花,丰富和提供更舒适、更惬意、更美好的生活。对于人们来讲,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只要患病,没有人没去过医院,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却终生没有踏入过高尔夫球场,没有接触过按摩床。因此,从融投资政策分析的角度来考察,对这两个产业投融资目标,机制、渠道、效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健康产业”这个宏大的框架内,主要偏重于对中高收入群体的保健护理相关产业的投融资政策研讨,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投资体制,完善投资市场,提高投资效率,振兴和发展这些相关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保健产品与服务。

  • 当前中国健康产业投融资所面临的国内外金融环境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相关资料显示,近20年来美国的保健品销售额增长了36倍,日本增长了32倍,欧共体诸国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而中国则达到15%-30%,预计2010年将达到2000亿元。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统计,中国2007年共投入929亿美元用于医疗服务和保健品的生产,比2003年增加了86%,可见中国健康产业的市场潜力与增长势头都是巨大的。

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口,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又非常不平衡。目前的基本消费格局是:穷人要看病,富人要保健。根据刚刚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穷人看病,政府买单,而富人要保健,则要靠自己掏腰包了。中国的保健市场是一块大蛋糕,要分享这块蛋糕,首先就是要进行投资,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市场,就成为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健康产业的投融资前,有必要对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1.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风暴

2007年7月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担忧。信用泡沫破灭,导致华尔街和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风险加剧。次贷危机爆发后,为规避风险,投资者对高企的金融创新产品价格开始质疑,逐步调低了该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在各方挤压不良资产泡沫的过程中,流动性不足的危机开始凸显。而商品市场疯狂上涨背后的推手们,最终也是受困于问题资产引起的流动性紧缺,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头寸兑现。场内资金的撤离引发了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自7月份以来的暴跌。此外,源于次贷产生的问题资产犹如时刻会爆炸的炸弹,不会等待华尔街投行们去慢慢结清商品市场的头寸获得更多流动性资产。华尔街五大投行悉数覆没——贝尔斯登、雷曼倒了,美林嫁了,高盛、摩根被批准转型成银行控股公司。雷曼兄弟破产前后,银行隔夜美元拆借利率曾飙升愈10%,超过了美联储联邦储备基金利率水平的五倍。

目前,次贷危机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在世界各大洲蔓延,欧洲的银行,日本的企业,新型国家的市场,都难以免遭其祸,冰岛甚至整个国家都惨遭破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格林斯潘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并继续影响美国房地产价格。他认为,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概率小于50%。根据彭博社发布的最新统计,重新核实的全球逾百家银行及证券公司在金融风暴中的资产减计情况,全球金融机构资产减计和信用损失金额共计6609亿美元。其中损失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美联银行、花旗集团和美林。中国银行则以31亿美元的损失位列损失榜的第39位。[7]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在银行倒闭、股票下跌与货币贬值的同时,人们日益发现金融风暴已经开始横扫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下滑,零售业销售疲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德国,受金融危机与需求下滑的影响,戴姆勒汽车公司将全线停产一个月。在众多新兴国家,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由于外资大量撤出导致的信心消失,使得股票市场暴跌,货币大幅贬值,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衰退之中。而北欧著名的微型富国冰岛,面临金融风暴竟走投无路,三家银行所欠债务共计610亿美元,是冰岛经济总量的12倍。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20万美元债务。一夜之间整个国家竟面临破产之灾。

2.中国国内金融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市场的波动、资产价格的贬值和货币财富的缩水,但深层次的影响则是对中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模式的冲击。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内金融机构从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盈利水平等方面看,都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总体还处于金融浅化阶段,金融体系资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弱,缺乏金融资产的科学定价体系和机制等。

对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和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金融海啸,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做出了明确的回应。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中国金融稳步、有序开放。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同世界的交往还不是那么广泛,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有影响,但还不是那么大。我们要看到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影响,特别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因此对中国经济也必将造成影响。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是9.9%。这是近6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第一次回落到一位数。当然,这里面有我们主观调控的因素,但是不能否认世界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已经产生了影响。我们见事还是比较早的。今年6月份,我们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出现的问题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控。我们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8]

为了应对金融海啸的冲击,全球各大央行几乎同时宣布降息。中国人民银行也采取了积极稳健的应对举措: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自9月15日央行4年来首次宣布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来,央行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已经三次宣布下调利率。

9月15日,央行宣布,自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相应下调,其中五年以下(含五年)贷款利率下调0.18个百分点;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下调0.09个百分点。

10月8日,央行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从10月1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国务院宣布取消已经实行了9年的利息税。

10月29日,央行宣布,从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这是中央银行在短短的两个月内连续三次降低利率。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各国央行正相继采取降息等诸多举措提高市场流动性予以应对,来有效提振金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我国连续降息缘于国内和国际两大背景,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9]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单位:%

 

调整前利率

调整后利率

调整幅度

一、城乡居民和单位存款

 

 

 

(一)活期存款

0.72

0.72

0.00

(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

 

 

 

三个月

3.15

2.88

-0.27

半 年

3.51

3.24

-0.27

一 年

3.87

3.60

-0.27

二 年

4.41

4.14

-0.27

三 年

5.13

4.77

-0.36

五 年

5.58

5.13

-0.45

二、各项贷款

 

 

 

六个月

6.12

6.03

-0.09

一 年

6.93

6.66

-0.27

一至三年

7.02

6.75

-0.27

三至五年

7.29

7.02

-0.27

五年以上

7.47

7.20

-0.27

三、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五年以下(含五年)

4.05

4.05

0.00

五年以上

4.59

4.59

0.00

 

     表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上述情形表明,国内外的金融形势正在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当中,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势必对我国健康产业投融资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发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这些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地了解,深入地分析,正确的判断,清醒的预测,才能临危不惊,处变不乱,沉着应对,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开创中国健康产业稳健发展的新契机。

  • 发挥政策优势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于2008年10月14日向全国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新的医改方案致力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国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意见中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和需求双方。要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在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意见强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抓紧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包括外资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管。[10]

新医改方案为中国医疗体制下一步的改革规划了理想的蓝图,也为健康产业投融资规范了战略思路,更为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振兴中国的健康产业提供了政策依据。

  •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药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就在于政府在这一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包括立法、规划、投入、监管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明的改革方向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由此我们看到,随着中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铺开,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将为中国的医疗保健事业提供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4.7%左右,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医疗卫生支出将达到1.5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4万亿元,占GDP的比例提高到10%左右。这意味着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中,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将翻两番。以政府为主导的医改路径确定,对于广大缺医少药和饱尝“看病贵”、“看病难”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要从过去的“以药养医”,逐步过渡到“政府买单”。这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也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根本性体现。

新医改方案公布以后,新闻媒体曾经以“新医改方案能带给我们多少实惠?”为题,解读新医改方案“政府为主,施惠于民”的人本特征,并将其内容总结为:政府“多预防”,百姓“少得病”;政府“多保障”,百姓“少担忧”;政府“多监管”,百姓“少花钱”;医疗“多网点”,患者“少跑腿”;医院“多便捷”,患者“少麻烦”。[11]显然,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层面的问题,即以政府为主导,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1. 拓展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广大社会成员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丰富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健康产业在中国得以发展的现实基础。正如我们在前面所阐明的,除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以外,健康产业所包含的内涵要宽泛的多,也丰富的多。卫生保健,心理健康,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直至锦衣玉食,颐养天年。而这部分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基本需求的范畴,不属于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所覆盖的区域,在这个领域中,更多的是要靠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这也正是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的原因所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必然也会导致医疗保健市场发育的不平衡,目标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性,是这个市场的基本特征。由于身体是万物之本,因此,人们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享受需求最终都要体现在身心的健康发展长,这就为这一市场的细分提供了可能,也为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获得收益提供了机遇。显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那一市场层面,并非是社会资本投入的最佳场所,在这个领域,私人投资者既不能与处于绝对优势的政府竞争,更不能昧着良心坐收暴利。因此,社会资本投资要着眼于健康产业的高端市场,满足中、高收入阶层的发展和享受需求,培育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相对而言这一市场层面投资风险小,利润回报高且收入稳定。例如会员制的健体与康复产业,心理健康咨询产业,专门向老年人提供的包括养老、医疗、健康护理乃至临终关怀一条龙服务的老年人养老护理产业等。

  • 完善健康产业投融资政策

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供了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体的政策框架,对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做出了政策安排,这也是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依据。就健康产业投融资政策而言,新医改方案中所阐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此所着重分析的健康产业的高端市场,或按照保罗·皮尔泽所划分的主要包括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健身业、健康信息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健康产品的销售业等的“保健产业”,在当代中国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就更需要通过完善的投融资政策将社会资金引入这一市场,并规范这一市场的稳健成长。如何在中央政府新医改总体政策框架下提供更为具体和切实可行的投入政策,就成为促进这一产业和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当前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便是: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投资体制,完善投资市场,提高投资效率。

  • 优化投资环境

应该看到,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演化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且这一场金融风暴还在继续深化,其严重的后果也还远没有完全呈现出来,中国健康产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无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讲都是空前严峻的。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处于同样恶劣的投资环境中:股市暴跌,财富缩水,金融动荡,信心全无。投资者收缩投资战线,消费者捂紧自己的钱包。这对于高额长线投入的健康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保持了30年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损失有限,依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态,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在经历金融市场的毁灭性打击之后,理智的投资者痛定思痛,开始深刻地反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重新校正自己的投资方向,而以“健康产业”、“希望产业”、“绿色产业”、“黄金产业”而著称于世的健康产业,必然是在百业凋敝后的投资第一热土。能否做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包括外国资本进入这一投资领域,首先就是要优化投资环境,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重建社会信心。中央银行在两个月内连续三次调整利率,使我们看到这一进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2.健全投资体制

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是在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投资体制的建立健全,也必须与新医改的总体目标相吻合。要努力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渠道规范化,投资规模最优化,投资回报合理化。通过健全投资体制,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利可图,有错必纠。健康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更是一个以人的整体健康为投资对象的特殊产业,其广泛的社会性,深刻的人文性都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建立和健全健康产业的投资体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和体现着一产业特征。

3.完善投资市场

与以政府为主导的通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来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相比较,“保健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要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利益法则来实施投资行为。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唯利是图的经营目标必然会贯穿投资行为的始终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由于这一市场的高回报率所引致的投资的蜂拥而至,有人将其称为“无限广阔的亿兆产业”,“资本的盛宴”。而又由于进入这一市场的投资大都是风险投资,一有风吹草动,便又会竞先抽逃,导致市场的动荡与危机。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投资者的行为,调整供求的均衡,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4.提高投资效率

健康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的产业。例如一种新药的研制,一种新的医疗器械的发明,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的创新,一代医护人员的培养。保健产业又是以人的整体健康为最终目标,以人本身为服务对象的特殊产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不仅表现在对疾病的治疗,对生命的挽救,而且要体魄健壮、情绪高昂、心情愉快、感觉良好。即使是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十项标准,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不要说还存在着花钱治不好病,花钱买不来健康,甚至越治越恶化的现象。人的身体是复杂的,人的心理更是深不可测,对于人的整体健康而言,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个案。因此在健康产业投资,由于评估标准的难以确定,一方面会造成投资方的投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投资者利用这种灰色区域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可能。例如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看病贵”的痼疾,就是一个明证。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约束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例如从投资规模、技术含量、市场份额、社会贡献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审核。

总之,投资振兴中国的健康产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善之举,是造福社会,发展自身的明智选择,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贡献。


 
话题:



0

推荐

张友平

张友平

3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一名医务工作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