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友平,呼吸内科专家,多次成功抢救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危重病人。现在是北京日报、健康报、保健时报和新浪、搜狐等网站的特约医学咨询专家。卫生部高级医学咨询师。 

 

笔者按:这次用四句别开生面的小标题来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借鉴的哪首诗请大家自行体会,可能年轻人更懂的:

记得当年医患好

善缘循环世间小

博经营知多少

网上诊疗忌浮躁

 

 

记得当年医患好

 

 

从填下北大医学部的志愿开始,张友平在医学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30多年。

 

“当时报考医生的原因很简单,就觉得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可以让病人重获健康。”张友平回忆道。

 

大三的时候,张友平到了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实习。他知道要想快速成长就要多看多问多记。有疑问的时候,他会尽量自己查资料弄明白,因为这样收获最大。如果实在不懂的,他也会向老师请教。在张友平看来,医学是一个性命攸关的学科,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追根究底,不能有一丝含糊。

 

实习结束后,张友平顺利地留了下来。但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面对生老病死,必须要有承受压力的能力。

 

有一次张友平值夜班,半夜三点有一位病人去世了,他和护士老师负责把病人送到太平间去。护士老师先去结账去了,张友平只得一个人推着车走到地下室。阴冷的风在地下室盘旋,只有滚轮的声音在空荡荡的地下室回响。

 

当张友平推着车走到地下室尽头的一个斜陡坡时,病人竟然滑到了地上!张友平有点懵了,他回过神来赶紧跑到太平间,把值班的老师傅叫醒,终于和老师傅一起把车运到了太平间。虽然吓得不轻,但这是做医生必须要面对的事。

 

在最苦最累的时候,支持张友平走下去的就是那些可爱的病人们。

 

张友平说,他最怀念刚刚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怀念那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八十年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医生和病人的关系非常融洽,患者对医生很信任,少有医患纠纷。就算有小的纠纷,医患也能通过比较好的沟通来化解。

 

善缘循环世间小

 

 

行医这么多年,张友平见过的让人感动的事不少。但有一件事,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在1983年的春天,在医院急诊的一号观察室里,一名34岁身患尿毒症晚期的妇女已经奄奄一息。在她的病床面前有她的全体家人。一个大约6-8岁的小女孩站在床前默默地看着妈妈,女孩的小弟弟只有一岁左右,还在床上和妈妈撒娇,抚摸着妈妈浮肿的脸面,把小脸紧紧地贴到妈妈的胸脯上。

 

经过医生的多次会诊后检查后,诊断妇女是因为劳累患了肾炎,又没有及时医治,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当时国内还没有引进透析设备,肾脏移植还没有开展。张友平和同事只能站在床边,心痛又无奈地看着这一家人。

 

突然妇女张开嘴发出了几个含糊不清的字眼,从医学上讲,这时病人已经没有意识了。这或许是临终的呻吟吧。旁边孩子的姨妈突然惊叫道:她在叫孩子!不放心孩子!孩子的父亲马上趴到病人的耳朵旁边大声说:“孩子你就放心吧!”当时在场的人都哭了。张友平只觉得鼻子一酸,险些就要流出眼泪。他把身上所有的牛奶糖塞给了小女孩,然后马上离开了病房。可是刚刚的那一幕张友平始终没有忘记。

 

2003年的春天,张友平在门诊出诊,那时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医生了。一对青年男女来了,男青年得了肺炎,已经基本痊愈了,过来复查。女孩子问:“张医生您还记得我吗?20年前我妈妈就在你们的急诊室走的。

 

我还记得您的牛奶糖呢!真的很好吃。当时我们家里还很少吃到这样的牛奶糖呢!这是我弟弟!所以我弟弟的肺炎始终是找您给治的。我爸爸说您是一位好医生。”张友平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这善缘像一个圆最后又回到他这儿了。他心里百感交集,假如当时有透析机,假如当时可以做肾移植.......

 

这件事让张友平有了一种学习的迫切性,之后在行医中有一些疑惑的地方他就会马上去图书馆,或者上国外网站查资料。他时常会翻阅一些医学杂志,看看上面有什么新技术、新知识、新发现,思考自己能不能在现实环境中实施。

 

这样的好习惯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张友平正在寻房,一名老年病人突发心室纤颤,情况非常危急。在那个年代,室颤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几乎马上可以宣布病人近乎死亡。但张友平没有放弃,他当机立断,坚持给病人体外电除颤,体内用药控制室颤,配合西门子呼吸机保持供氧。

 

经过48次电除颤后,他成功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拯救了过来。虽然当时电除颤设备已经比较普及,但可能90%的医生都不知道怎样精确地设置电流,掌握除颤技巧。而张友平一直注重学习新技术,所以之前他就对除颤知识有所了解。48次电除颤,张友平坚持了下来,他用精湛的技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微博经营知多少

 

六年前,张友平开通了新浪微博,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在微博中为患者做些事情。通过微博可以和患者直接交流,解答患者的问题,也可以看到许多新的理念和新闻。

 

到现在,张友平的微博已经拥有13万粉丝。但他表示,自己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吸引粉丝,平常就是在微博上发表一些科普文章,渐渐地粉丝就多了起来。最近他还参与了#科普大作战#话题,自己也会写一些患者关心的科普文章和养生知识。

 

此外,张友平还加入了微博上的“爱问医生”医疗健康咨询平台,他在平台上已经回答了462个问题,患者满意度5星。

 

张友平表示,患者提的问题他会尽量回复。但医学不能光听病人说,得现场沟通才能下结论。根据病人的症状描述,他会告诉病人有可能得什么病了,该去医院挂哪个科室做什么检查。

 

因为张友平擅长的是内科疾病,所以患者问的问题很广,基本什么疑难杂症都有。“比如有问我都咳嗽好几天了,怎么还没好啊?咳嗽是一种症状,它有可能是身体的反射保护,或是生理性咳嗽,或者发烧也能引起咳嗽,所以一个好的医生就要懂得鉴别诊断。”

 

纵观张友平的微博内容,除了科普文章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问答。张友平会把自己与患者的一些问答发到微博中,选取的都是一些典型病例,比如失眠、鼻炎、眩晕等内容。

 

热点。张友平经常会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些评论文章,比如母亲地铁上哺乳,北京雾霾,南航急救门,天津爆炸,医生猝死等文章。

 

风趣。张友平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医生,也是一个好玩儿的人。他的微博里也有转发的“蛇精病是什么”、“你的爸爸当年是怎么追到你妈妈的”爆笑视频。

 

网上诊疗忌浮躁

 

 

今年上半年,张友平开始使用春雨医生,患者的问题会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他的手机上。询问张友平的患者很多,他几乎每天都有问题要回答。到目前为止,张友平已经回答了1800个问题了。

 

张友平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医生来说还是有帮助的。所以现在医生都在互联网上打造自己的平台。

 

网络医院、远程医疗能够解决视觉、听觉的诊疗,医生和患者也能正常交流。但是网上诊疗却不能让医生全方位地去感受和判断。因为有经验的医生都非常注重病人的体征检查,而且会做得非常细致,有时候体征检查就是判断病情的关键。而网上诊疗在体征检查上面难免会有误差,因此患者的诊疗不能过度依赖互联网。

 
话题:



0

推荐

张友平

张友平

3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一名医务工作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