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

  我们现在有个大误区,什么误区呢?有病上医院,有病看大夫,把自己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大错特错。医生有用吗?有用,可以帮助你,不过很有限,只占8%左右。美国一个心脏病专家说得好,一个病人,当你得病来找医生的时候,医生能给你的帮助很有限,而且任何医生的帮助都不能使病人恢复到得病以前的状态。因此好的医生是让人不得病的医生。

  如果60岁以前一身是病,糖尿病、冠心病、半身不遂、癌症,那你一辈子就会痛苦。最近美国有个研究,发现善于养生的人,基本上没有各种病,也没有什么致病因素,这个人老年以后发病的医药费用是不善于养生的人的1/4、1/3。所谓不善于养生,就是经常讲的亚健康啊、脂肪肝啊、高血脂啊这些。实际上一个人要想百岁健康,核心是60岁以前没有病。

  人们常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不怕挣得少,就怕走得早。”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是幸福第一法宝。

  健康不是医学问题,是人文问题、社会问题。

  健康需要教育

  教育人们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作用极大,如上海市对25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了两年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使心脑血管疾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20%与18%。

  北京曾实施了一个健康促进项目,对七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干预,对居民的行为危险因素进行逐月监测和教育,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和身体超重等,范围达2284个居委会、330万人口。仅对其中9700多名高血压患者的教育管理,一年就节约医疗费100多万元,使其治疗率提高到90%,血压控制良好率达58%。如果全市200万高血压患者都能受到这种教育指导,预计每年可减少医疗费支出2亿多元。

  俄罗斯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可以借鉴。俄教育部长弗拉基米尔·菲利波尔称,为了加强素质教育,俄教育部制定了《在俄教育体系中加强德育的计划》,作为加强德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俄罗斯学校中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教育和推广已进行很长时间了。早在1877年,美国密执安州建立的疗养院就是一个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中心。现在美国有许多生活方式教育中心,尽管收费很高,来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最新结果:目前在我国居民中,生活方式病越来越常见。其中,超重的有两亿人,患高血脂的有1.6亿人,患糖尿病的有4000万人,患高血压的有1.6亿人……

  上述数字实在不容乐观。以高血压为例,如今,专门针对高血压的药物有100多种,观点、学说层出不穷,相关研究更是已进行了100多年,但是这种病还是没能被遏制住,患者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宣传总是将原因归结于物质太过丰富、生活节奏太快,然后再把各种防病治病的道理拿出来讲一通。可是,很少有人想过,大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人们的生活还是如故?真正的原因是那些防病治病的道理没有化入血液,渗进骨髓,没能形成一种信念,当然也就不能变成行动。

  知识都是一样,知道容易,信起来难。这里的“信”,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对的”,这还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我们强调的是能让人身体力行的“信”。

  健康九成靠自己

  人这一辈子总免不了有生病的时候,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不适感后,最先的发现者,不是医生,而是我们本人。谁也不可能像自己了解自己身体那样清楚。比如说,你吃到什么程度算八成饱?你喝了多少酒为适量?你每天要睡多长时间才感觉舒服?你运动量多大正好?这些,别人是无法替你把握的,只有靠自己在长期的生活、养生中去体验,去总结,去调整,才能恰到好处。再比如,好多身体不适目前医学上还不能很好地解释清楚,特别是许多心理上的疾病,也只能靠自己来调整。

  我认为,病多了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了造成的,而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而产生的。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并非是文明社会带来的,而恰恰是由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

  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不如心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

  法国有个26岁的女孩患了子宫癌,子宫切除,两个月后右侧卵巢转移,右侧卵巢切除;又过两月后,左侧卵巢转移,第三次再切除一个月后,结肠转移,肠子切除,肛门造瘘。前前后后她一共接受了八次手术、六次化疗,头发掉光了,呕吐,贫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每天躺在床上。一位朋友来看她,告诉她生命最珍贵,要有信心,并让她想高兴的事。于是,她想起三年前在法国海边滑水的情景。那天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海鸥从身边飞过,她感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朋友说:好吧,我们为去海边滑水做准备吧。第二天,女孩开始练习站立,两个月后终于站了起来,又练两个月后可以使用滑水板了。于是,她每天都很高兴地练习,越练身体越好。两年后她回医院检查,医生吓了一跳没想到她还活着,而且各项化验指标都显示正常。1996年,这个法国姑娘还获得了世界女子滑冰冠军。

  当她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谁能想到她曾是一个晚期癌症病人。乐观积极的心态所具有的力量能超过我们的想像。

  北京癌症协会曾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在1000多个抗癌明星中,长期生存的经验基本来自两条第一是乐观,心态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害怕;第二是家里人的关心、支持。所以说,最关键的是心补。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有了阳光的心态,就有阳光的表情、阳光的世界和阳光的未来。

  照顾自己的健康,首先在自己,但是自我保健不是避开医生,而是告诉人们,在什么时候应去找医生,在求医时如何更恰当地向医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无病的时候,如何掌握自己的健康状态,做自己最好的医生。

生活方式是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现在的中青年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2009年发布的《关于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76%的白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80%在近六个月内产生过忧郁情绪。大部分白领的生理年龄比自然年龄要高10到13岁,尤其是30到50岁的年龄阶段,老得很快。

    这些亚健康状态与都市白领快节奏的生活和承受的压力有密切联系。许多白领身体各项指标检测正常,但时常睡不着,很容易疲劳、乏力,胃口不好,有时候自觉心跳很快,抵抗力差,常常出现口腔溃疡等,长此以往,日后罹患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较高。

    健康就像一个空心的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会粉碎;工作只是一个皮球,掉下去后还能再弹起来。享受健康,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健康有五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早诊早治。在决定人的健康程度因素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只占15%和1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占了60%。活的好不好关键在于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生活有目标长寿几率高

人体内天生的杀伤细胞(NK细胞),是血液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90亿个),其中有50亿个(NK细胞)具抗癌细胞功能,人体一天可生成3000个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刚出现便被及时杀灭,因此多数人身上并未生成真正的癌。“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发现,NK细胞的战斗力与人的情绪相关,不良情绪会使其战斗力下降20%以上,而乐观、自信等良好情绪能激发它们的活力。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整天心情不好、忧郁、焦虑,他对癌症的抵御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一个人要能够使得自己的心理平衡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一切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那么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为然了。日本曾做过实验,对43000名40—90岁的受试者进行了七年的追踪,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人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人自杀率、心血管病得病率多了一倍。

    有了追求,若想身心轻松,“四乐”在其中。哪“四乐”呢?

    一是知足常乐。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但是不要太苛刻,应把目标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自然就会心情舒畅。

    二是自得其乐。要为自己创造一些快乐,创造一些机会。

    三是助人为乐。103岁的胡汉伟老伯,两个月前还爬了9999级的登山步梯。他的长寿秘诀就是“万事都不去计较,每天做好事,帮助别人。”当你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时,当你的存在给集体带来快乐时,你是幸福的。老人们如果退休后多去做好事,多服务社会,一定心情愉快,健康长寿。

    四是苦中取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学会从失败与挫折中寻找积极因素,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如何解除心理的压力?要学会倾诉,要学会转移注意力,要学会找心理医生排忧解难。

    烟瘾大的人易得老年痴呆

    如今人们收入越来越多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吃得越来越好了,但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富贵病也随之而来。解决这些疾病,健康饮食很重要。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七八分饱最健康。特别提醒,多食含纤维素的东西,可以清洁结肠,减少结肠癌的发病。

    吸烟会导致肺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上海曾经做过调查,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肺癌得病几率多十倍。在吸烟人群给自己找的理由中,其中一条被广泛传播:“吸烟是痴呆的良药。”事实是这样吗?引用最新的一个调查否定了这一观点。芬兰学者对21123名50—60岁的人随访了23年,得出结论:吸烟者(每天两包)的老年痴呆患病率为不吸烟者的2.5倍。

    步行是老年人最好的运动

    把身体锻炼看成和吃饭、睡觉、工作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每天的锻炼时间一定要挤出来。女性28岁、男性32岁前是体质高峰期,这个时期要参加运动;女性28岁—49岁、男性32—56岁是体质下降期,这个时候要体质锻炼;女性49岁后、男性56岁后进入体质衰退期,要加强功能锻炼。

    打打球、散散步、游游泳、爬爬山并不等于体质锻炼,体质锻炼是要通过某种运动手段使人体各系统发生功能性改善,并使其优秀。四大素质是体质锻炼的基础: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成年人体内脂肪过量与没有肌肉锻炼有关。适度的肌肉锻炼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有效改善糖尿病、高血压。有氧运动可以使循环系统加强。

    在功能锻炼上,对于老人们来说,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有人曾对1645例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过调查,每周步行大于4小时的比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心血管发病率减少69%。

    轻伤之后应立即下火线

    如果能做到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可以减少55%的高血压、75%的脑梗塞、50%的糖尿病和30%的肿瘤。剩下一个重要健康环节就是早诊早治了。

    现在的中青年人往往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便轻视健康,身体出现异常状况的时候通常都不太重视,往往到了问题严重的时候才去医院。钟南山十分反对宣传精英分子“轻伤不下火线”,他强调精英分子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应该好好保重身体,这样能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李嘉诚的一番话:“人的健康如堤坝保养,当最初发现有渗漏时,只需很少力量便可堵漏洞,但当不理会,要崩堤时才做补救,则纵使花费再多的人力物力,亦未必能挽回。”建议大家每年必须做一次认真的体检,血压、血糖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控制。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治疗,治愈率和生存率还是很高的。一定有病要及时的看医生,这才是最好的给自己当医生的方法。

 

中国民间有一句老话:人,不能自己给自己当医生,不能自己给自己看病治病。
 

   当然,这里所说的病,也不是一般的小毛病,而是指大病,是需要高深医术才能确诊或者经过仪器检查才能发现的大病和动手术的重病。否则凡属在中国行医的医生都不会死亡了。然而,中国从古到今,却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人,总是热衷于自己给自己当医生看病。以为这样自己就会很安全,就会避免死亡的召唤!然而,他们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死亡了。他们有的活得比较长,有近八百岁;有的活得很短,只有几十年。他们有些人对自己照看得很细心、很严,竭力避免任何可能的一点点轻微体内外伤害;有些似乎漫不经心。但他们的结局还是一样,心不甘情不愿,无可奈何地死去了,虽然他们曾想活万万年!
   今天,还是有这样的自以为很聪明的人,依然在重复这些人走过的旧路,还在沿用过去那些聪明人给自己看病的方法和手段,给自己的身体看病。他们害怕真正的医生,生怕医生趁他不注意就要了他的命!心情好时,他们偶尔也会装模作样地请几个冒充医生的江湖骗子来给自己做一下体检,希望从这些“医生”口中听到自己“是如何健壮、好得不能再好”之类的奉承话,以增强一下自己的信心。这种体检主要还是做给外人看的。江湖医生只要能拿到钱,自然也会只拣好听的话说。
   他们坚信,过去这些人使用的这些老方法,能够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再加上江湖医生的体检,一定能够确保自己永远远离死亡!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等待你可能就是死亡。

 

 

 

 

话题:



0

推荐

张友平

张友平

3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一名医务工作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