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特别奉劝病人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尤其不要轻易输抗菌素和激素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补充维生素C,也可遵医嘱口服抗感冒药物,缓解感冒症状。当然,如果感冒者症状较重,如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等),就应由专科医生诊断,看是否需要输液。

不少感冒、发烧、腹泻的病人,甚至是一些医生,认为吃药效果太慢,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把静脉输液当成了无所不能的“救命稻草”。这种情况在儿童发烧的病人中最为典型,一遇到孩子发烧,烧不退,家长就忧心如焚,一开始就要求医生要打针。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最近我们在医院曾经调查过,在来输液的1000多名患者中,有70%的患者查了血像,白细胞都不高,这表明基本上都是病毒感染,这部分患者完全不用静脉输液,只需要口服药物即可。

目前,不少医院存在着门诊输液比例过大的问题,对此进行分析指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病人病情的需要;二是医生的用药习惯;三是病人主动要求,急于达到治疗效果,医生为怕病人投诉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四是医生没有严格把握适应症,为了增加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收入,滥开静脉用药。

滥输液会使药费上升

滥输液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市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增加,原本几十元口服药能解决的问题,一输液就要几百元,是口服药价格的六七倍。另一方面,在输液高峰期,患者都排着长队输液,真正得急症的病人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且医院输液区严重超负荷,容易造成医疗安全隐患。此外,最重要的是,输液也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液到病除,相反输液的方式比口服药物有更大风险。因为输液要求无菌操作,特别是静脉输液,环境必须清洁,否则大气内的细菌、致病微生物会对穿刺部位和输入的液体造成污染,引起患者不良反应;对于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动辄输液,也会造成耐药性。尤其对于感冒一类病毒感染疾病,单靠静脉输液是无效的,也不会缩短病程。

要限制输液,就要严把静脉输液的四个适应指征,只有以下四种情况才需要输液:严重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需要用的药物只能通过静脉点滴。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市民只要出现感冒或发热等症状,动不动就到医院或者个体诊所输液治疗。在这些患者看来,输液比吃药效果明显,好得彻底,有的人甚至以为吃药副作用大,不如输液。实在,这些都是对输液疗法的片面熟悉,盲目输液的麻烦事并不少,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医疗机构要严格把握输液指征,坚持做到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注的不静注。由此可见,采取静脉输液是这三种治疗方法中最后的选择,也就是说,不到不得已时,别轻易采取静脉输液疗法。 

静脉输液的方法减少了胃酸对药物的破坏,效果比较直接,特别是对那些患有胃病和伴随高烧的患者,治疗方法比较可行。但是,输液也并不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液”到病除,相反,输液的方式比口服药物有更大风险。由于输液要求无菌操纵,特别是静脉输液,环境必须清洁,否则大气内的细菌、致病微生物会对穿刺部位和输进的液体造成污染,引起患者不良反应。对于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静脉注射遍地开花与其起效快大有关系,但也不排除肌肉注射因药物利润空间少而被淘汰。身体有了小病小痛,单靠吃药好不了,扎上一针这种肌肉注射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小医院很是普遍,如今却被吊瓶所取代。甚至有家长提出给孩子打针,却被告知“我们这里没有肌肉注射针,只有静脉输液”。曾经很盛行的肌肉注射针为何“退隐”?静脉输液为何会大行其道?入秋以来,北京持续无雪,不少人感冒、咳嗽、发烧。医院的急诊输液室、门诊输液室、发热门诊等地,患者众多、吊瓶林立。

70%输液者 只需口服药即可 
    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500年的波折,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透露,2009年中国用了104亿瓶输液,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并指出“这种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由此,出现了一个新词,叫“过度输液”。
    病人都想快点治好病,很多人就直接问大夫能不能给输点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设计制作了公益海报,劝告进发热门诊看病的患者:“静脉输液不等于好的快”,但效果甚微,该院发热门诊平均每天每患输液0.44瓶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善,很多患者根本不听医生的建议。
    我们医院的调查发现,在来输液的1000多名患者中,70%的人白细胞都不高,表明这些患者基本上都是病毒感染,完全不用静脉输液,只需口服药物即可。
输液风险 高于吃药、肌肉注射
    《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它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因为输液常常发生反应,静脉炎,感染的发生,可以导致生命危险。
    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如有不良反应还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时间,能给急救制造一定条件;而输液时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 
     
感冒输液 就是大炮打蚊子
    但不少感冒、发烧、腹泻的病人,都认为吃药效果太慢,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把静脉输液当成了无所不能的“救命稻草”。这种情况在儿科门诊中最为典型。孩子感冒发烧不退,家长就忧心如焚,要求医生要打针。这其实是一种知识误区。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导致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通常3—5天就可自愈,吃药其实也只能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缩短病程并没有实际帮助。流感要较普通感冒重一些,若没有继发肺炎或细菌感染,一周左右也会恢复,服用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明显缓解流感症状和缩短病程,而这些药物也多是口服药物。感冒输液,就是大炮打蚊子。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补充维生素C,也可遵医嘱口服抗感冒药物,缓解感冒症状。关键是,目前还没有静脉注射的特效药可以对抗病毒性感冒,也就是说如果是病毒性感冒,输液也是没用的。
    当然,如果感冒者症状较重,如高热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脱水、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等)等,就应由专科医生诊断后决定否需输液。
“过度输液” 背后因素有多种
    临床上,多因素引起的过度运用超出疾病诊疗根本需求的诊疗手段的过程,称为过度医疗。套用这个说法,再对比国际上输液使用的平均水平,我国“过度输液”毋庸置疑,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医药费用负担增加,在输液高峰期的急症病人可能得不到及时处理,医院输液区严重超负荷易造成医疗安全隐患等。“过度输液”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
    1、医生水平不一。医院临床路径还处在倡导期,大多数医院缺乏合理的临床流程和诊疗常规。疾病治疗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不仅仅受医生的行为和用药合理性影响,也取决于不可控的随机因素。
    2、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为怕病人投诉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发烧咳嗽,从各项检查来看都不需输液,吃一点药、家长注意观察就可以了。但这个时期的孩子病程进展极快,体质差的小孩子2天就有可能由普通小感冒转到肺炎。大夫为了不“漏诊”、“误诊”,往往选择输液。
    3、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第三方制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中缺乏对就医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政府和社会缺乏对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合理性的监管、审查机制。医保部门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需求者的制约机制也不完善。
    4、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医生、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为增加收入,滥开静脉用药。

 患者多吊瓶,极少打针

市儿童医院,因这段时间天气变化大,因感冒、发烧、腹泻到医院看急诊的患儿很多。在医院门诊大厅,有不少拖着吊瓶的父母和孩子。家长李先生说孩子发烧,来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要打针,直接就开了静脉注射药。医院还为需要注射的患者开了专用的病室。现在医院急诊是不是都很少打针,都改为吊瓶了,肌肉注射针也不是完全不打,只不过比例比较小。

有些患者主动提出要打针,却也不容易实现。一位女士前几天带发高烧的女儿到附近的社区医院看病,医生说想要好得快最好吊针。想起小时候感冒发烧一般都打针,而且觉得吊针时间太长,向护士提出想打针。谁知护士回答说没有肌肉注射打,都是打吊针。一些病人回忆起小时候打针的趣事:最怕的是针筒即将刺进皮肤的那一刻,心都跳到了嗓子眼;打完针有时痛得要命,僵着半边屁股离开医院……

随着肌肉注射针逐渐被冷落,静脉注射已成为药物注射的主流。打吊针虽然起效快,但也有适应症,不少患者忽视了它的副作用。实际上,静脉注射在大小医院被滥用的情况已很普遍,这非常值得警惕。

静脉注射有明确用药指征。拿常见的感冒发烧来举例,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并合并了肺炎、失水、气促等重症才需要用到静脉注射,而单纯性的病毒感染如果不是持续高热超过五六小时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而且目前还没有静脉注射的特效药可以对抗病毒性感冒,也就是说如果是病毒性感冒打吊针也是没用的。

用药原则上说,可以用口服药物解决的问题,不要用到注射药物。很明显,一有病就去吊针是不对的。儿童医院打吊针最盛行时急诊部每两个门诊病人中就有一个会打吊针,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最近通过严查静脉注射用药原则的方法,使静脉输液的使用量降了下来,门诊5000人次病人中约有1000人次左右会采用静脉注射。

 原因分析: 为何肌肉注射逐渐“下岗 

1.易引起肌肉损伤

肌肉注射现在逐渐少用,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肌肉注射很可能引起肌肉损伤,进而引发臀肌挛缩。如果多次反复臀部肌肉注射,注射针头的反复机械性刺激以及药物的影响,可能会使注射部位的肌肉纤维化,出现局部“化学性炎症”,肌肉失去弹性导致挛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不少孩子因为多次打屁股针而发生肌肉挛缩,影响到下肢的运动,出现了‘蛙腿症’。肌肉注射也不是完全消失,现在有些特殊药物制剂还是需要打屁股针。

2.吊针起效

静脉注射遍地开花与其起效快大有关系。肌肉注射时药物从肌肉进入血液需要时间,而静脉输液则直接将药物打入血液,药物达到血液浓度的时间短,吸收快,起效要快很多。不少病人觉得静脉注射起效快,特别是有些人希望快点治好以免耽误工作,就诊时不少人主动提出要打吊针。医生为免医患纠纷也愿意“迁就”。这些心理助长了静脉注射的广泛采用,而肌肉注射则慢慢“靠边站”了。

3.不排除利润驱使

打针一针才花几元到十几元,但打吊针连药物加注射费却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两者费用相差挺大,不少患者认为肌肉注射逐渐淡出的真正原因是肌肉注射没钱赚。从药物的利润空间上看,不排除肌肉注射的药物因为利润空间比较少,逐渐被生产厂家淘汰,相反静脉注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功效近来被广为“吹捧”,很多生产厂家想方设法要占领这一市场。另外,由于静脉输液必须借助医疗器械完成,中间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题目,都可能导致患者不适甚至出现意外感染。假如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进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增加,心脏负担过重,也轻易引起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老年人输液过快还有造成心力衰竭的可能,严重的急性输液反应甚至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为此,生病了不要动不动就输液,即使在必须输液治疗的情况下,病人也应该往正规的医院,在合格的环境下、正确的操纵下进行输液。

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

常见的输液反应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药物不良反应:

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热源反应:

常由于输进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表现为发冷、冷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静脉炎:

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进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纵时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导致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冷、发热等全身症状。

4、急性心衰:

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患者应对输液反应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医护职员,积极争取早发现、早处理。  



 

 

话题:



0

推荐

张友平

张友平

3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一名医务工作者

文章